陕西服装工程学院:多措并举构建“大思政课”育人格局

近年来,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、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、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、提升教学质量水平等方式,全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质增效,在高等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中作出新探索。

党政齐抓共管,汇聚思政课建设合力

学校党委压紧压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,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,不断完善思政课建设机制。严格落实党委会、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,校党委书记、校长每学年至少2次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开现场办公会,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,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相关要求。党委书记、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建设,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,参加教研室集体备课会,联系思政课教师,在校、院两级设立教学督导组,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建等专项工作考核中。召开“大思政课”育人体系座谈会。学校财务、人事、教务、学工等部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联动,落实人财物保障措施,凝聚起举全校之力办好思政课的共识。

坚持固本强基,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

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先后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和实施细则,着力建设专职为主、专兼结合、数量充足、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,并严格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。同时,学校以教研活动为抓手,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活动,通过听课、评课、磨课,让“人人有金课”“课课有精彩”。不断健全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,组织全体教师及时收看周末理论大讲堂、参加“手拉手”集体备课会等活动,夯实理论功底、提升理论素养。

推动教学改革,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

以陕西高校思政课“大练兵”活动为抓手,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打造校级精品课、省级精品课,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,推出了一批教学骨干、教学能手。先后有6名教师荣获陕西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大练兵“教学能手”称号。深入挖掘“延安精神”“西迁精神”“梦桃精神”等历史渊源、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,形成一批有深度、有分量的研究成果,并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中,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。

落实“大思政课”理念,贯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

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延展“大思政课”,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先后组织师生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、杨家岭革命旧址、枣园革命旧址、照金革命纪念馆等地参观和学习,丰富“大思政课”教学课堂。通过实践教学活动,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勇抗争的峥嵘岁月,体会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、不骄不躁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,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。


图: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参观马栏革命纪念馆


图: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组织学生赴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

坚持教研相长,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

坚持教研相长,以研促教。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建立了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新机制,不断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活力,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。五年来,马克思主义学院共获批各级各类教改科研项目39项,其中获批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1项,省社科联项目3项;获批省委宣传部、高教工委、省教育厅等各类教学、科研项目20余项;获批校级教学、科研项目15余项;荣获省级网络思政优秀论文一等奖、二等奖各1项。教师共发表论文135篇,其中被北大、南大核心期刊收录12篇,在中国社科网、全国高校思政网、陕西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网等国家级、地方主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45篇。

落实“一校一策”,打造“大思政课”育人基地

落实“一校一策”,不断探索思政课建设新方法、新路径,根据办学特色、学生特点以及校本文化等因素,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校本课程《季羡林国学思想基础》。以季羡林国学院为活动载体和教育平台,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,从招生到毕业,从课内到课外,从授课到活动,从校内到社会,从群体到个体,从教材到环境,全方位、全过程、多途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、渗透到学生的培养和成长全过程。此外,营造具有浓厚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,使季羡林国学院成为提升师生文化素养,培养新一代品德高尚、内涵丰富的人才教育基地。


图: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在季羡林国学院开展现场教学

强化党建引领,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

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,将党的建设融入思政课改革创新、人才培养、队伍建设、理论宣讲等业务工作,实现思想同心、目标同向、行动同步。党史学习教育期间,学校党政领导带头、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,撰写系列理论文章,形成了一批学理性较强的研究成果。2021年,党委宣传部牵头、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纂了《建党百年专题系列论文集》。2023年以来,校党委还研究成立了由校院党政领导、马院院长、思政课教学能手、骨干、辅导员、优秀学生干部等“四支队伍”组成的校级理论宣讲团,在全校开展对象化、分众化、互动化宣讲。 

相关产品

评论